移動支付幾乎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標配,但今天的國民支付手段應該是支付寶和微信錢包莫屬。至于運營商很早就在推的NFC則一直沒有像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一樣大火起來。
今年年初德國電信關閉基于SIM卡的NFC(近場通信)服務“我的錢包(MyWallet)”,原因是用戶使用情況不佳。而早在去年年初,德國電信已經關停了在斯洛伐克的該服務。
國內運營商的NFC仍舊在推,并且三大運營商的戰(zhàn)略和模式并不相同。
中國移動:“和包”注冊已超2億
日前在中國移動2017年股東大會上,中國移動CEO李躍在會上表示中國移動在移動支付方面成績不錯,目前中國移動手機錢包“和包”注冊用戶已經超過2億人,2016年的交易額甚至達10000億元人民幣,并表示未來會在交通方面繼續(xù)深入發(fā)展。
今年年初,中國移動發(fā)布“中國移動4G+手機產品白皮書”其中規(guī)定:推動RCS、NFC產品豐富,同時規(guī)定推薦支持NFC功能,戰(zhàn)略型產品必選支持。
另外,中國移動推動TOP15廠商千元以上檔位至少推出兩款NFC終端。支持NFC的產品需采用基于GSMA統(tǒng)一標準的NFC-SWP方案。
中國移動2016年主要聚焦公交領域,公交交通應用是2016年中國移動NFC的首推應用。提供面向中國移動8億客戶的公共交通應用入口。公交運營方配合各省移動形成本地公共交通NFC刷卡解決方案。
中國電信:移動支付納入互聯網金融生態(tài)圈
中國電信將互聯網金融業(yè)務作為轉型3.0階段的經營重點之一,成立全資子公司開展相關業(yè)務,“翼支付”是其核心產品。
2017年,中國電信在互聯網金融生態(tài)圈方面將投入專項資源,做大三個規(guī)模,2017年實現活躍用戶達到4000萬戶、活躍商戶超過40萬、交易額超過1.2萬億;通過系統(tǒng)升級、應用升級,實現端到端流程保障,從而優(yōu)化客戶體驗;借助“天翼+NFC公交、天翼+水電煤、天翼+橙分期”,做強支付業(yè)務模式;重點拓展消費金融、征信、小額信貸、保理和保險等領域,推動金融業(yè)務規(guī)模突破。
5月13日,中國電信與阿里巴巴簽署協(xié)議,雙方將在電子商務、基礎網絡和安全、營銷服務、云計算、支付、農村渠道、終端和物聯網、企業(yè)采購服務等多個領域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推進資本合作。
跟去年明確銷售1500萬部NFC終端數量不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數字出現。
2016年7月15日,在“第八屆智能終端產業(yè)高峰論壇”上,中國電信就已經提出通過三個規(guī)模打造互聯網金融生態(tài),并表示將銷售1500萬部NFC終端。同時,提出將重點覆蓋TOP100連鎖、TOP40電商、全國地市水電煤、重點地市公交、300所高校,銷售1500萬部NFC終端等。
中國聯通:2018年沃支付年交易額將突破5000億元
中國聯通主要通過戰(zhàn)略合作進入金融領域推動移動支付的發(fā)展,例如與招商銀行合資成立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持股50%,開拓消費金融業(yè)務;廣東聯通與百度、富國基金合作,推出理財產品“沃百富”,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與光大銀行戰(zhàn)略合作,在手機支付、手機錢包、手機應用等移動金融領域開展合作。
同時,中國聯通則嘗試在更為細化和特定的場景中做一些應用拓展。
中國聯通通過聯通支付有限公司獲得支付牌照,推了“沃支付”業(yè)務。中國聯通沃支付表示,至2018年,沃支付將成為具有運營商特色的大型互聯網金融企業(yè),年交易額將突破5000億元。
- 工信部:凝聚各方力量,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è)化
- 中國電信柯瑞文:全面擁抱人工智能,推動企業(yè)戰(zhàn)略向“云改數轉智惠”升級
- 左手技術,右手產業(yè):中移九天“一門兩牌”不是“搞抽象”
- 研發(fā)運營一體化!中移九天正式揭牌,目標打造一流AI科技公司
- AI教父辛頓:要么訓練AI永遠不傷害人類,要么 “消滅” AI
- 比移動電話用戶多10億!我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達28.31億
- 我國千兆寬帶用戶達到2.26億,占總數的1/3
- 上半年上海AI產業(yè)產值同比增長12.3% 成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 愛立信在Telstra商用5G-A站點部署自動載波聚合技術
- 江蘇曙光云計算被軍采拉入“黑名單”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