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正值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 2025)會期,由威客引力主辦的「WAIC UP! 之夜」活動,在世博展覽館下沉式廣場成功舉辦。
從暮色至星沉,這場關于技術、文明與人類未來的深度思辨,以“AI 有什么大不了”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人工智能領域及人文社科界的先鋒思想者,在場內的思想交鋒與場外的靈感碰撞中,共續(xù)1956年那場仲夏夜之夢。
//
回看2025年,全球AI領域風云激蕩。
中國大模型崛起、具身智能爆發(fā)、AI應用狂飆……
這些新聞似乎都在宣告:AI正在重塑世界。
而當技術與資本競相追逐,
普通人的AI認知,
卻遠遠跟不上這場變革的速度。
我們是否已經默認,AI接管世界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這場技術狂歡中,一個更本質的問題被忽略了:
如果AI真的無所不能,人類的價值究竟在哪里?
這正是本次「WAIC UP! 之夜」活動試圖探討的核心命題。
我們不想重復那些“AI將取代多少工作崗位”的陳詞濫調,
也不愿陷入“奇點臨近”的科幻想象。
當我們放下媒體的狂熱,回歸生活本身,
或許會發(fā)現,AI既沒那么可怕,也沒那么神奇,
它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人類對技術的期待與焦慮。
我們要做的,是保持清醒與好奇,
在技術洪流中尋找那些無法被算法量化的人性光芒。
//
01
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是邁入還是守護?
當燈光漸亮,這場思想盛宴在小旭樂隊人機協奏的開場中正式啟幕,歌曲旋律里藏著協作的密碼,創(chuàng)作者的實踐揭示科技與情感的共生之道。
在AI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從實驗室走向產業(yè)核心,AI創(chuàng)造者們正享受著技術紅利,成為新時代的“超級個體”。他們指揮著數十個智能體協同工作,掀起生產力革命。
“AI沒什么大不了,不過是攝影和繪畫的爭議重演?!?/strong>
——趙汗青,AI.TALK創(chuàng)始人,生成式歌手Yuri構建者,AI數字藝術家
AI技術的出現,本質上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邊界。汗青以犀利的視角解構了當下對AI創(chuàng)作的爭議。他指出:“那些被斥為‘像素尸塊'的AI作品,不過是攝影術剛出現時‘這不是藝術'論調的現代翻版。”
“藝術的本質從來都是想法,而非表達?!彼ㄟ^虛擬偶像Yuri的案例證明,AI技術正在實現創(chuàng)作領域的“平權革命”,從出現的第一天就代表了一種平等關系。
AI不是藝術的終結者,而是新紀元的開啟者。當技術讓創(chuàng)作變得民主化,當AI實現工業(yè)級水準,我們更應關注的是idea的價值,而非糾結于工具本身。這才是超越技術爭議的永恒命題。
“當年的我就是導演身邊的‘Sora’?!?/strong>
——Junie,青年導演,Google、OpenAI官方藝術家
AI不是工具,而是創(chuàng)作維度的拓展者。Junie以獨特的女性創(chuàng)作視角重新定義了人機關系。她將AI比作“經驗的乘號”,放大了自己十年的創(chuàng)作積累,讓那些難以言說的夢境質地和時空想象得到了具象表達。
在《浮生若夢》的創(chuàng)作中,Junie實踐著與“AI對話”的混合心流狀態(tài):這不是甲方乙方的雇傭關系,而是兩個創(chuàng)作意識的共振。
但她也清醒指出,在資本主導的“降本增效”浪潮中,AI這個“創(chuàng)作者新大陸”正面臨重新被規(guī)馴的危機。在“舊秩序打破,新秩序未立”的轉型期,或許真正的藝術家始終知道,技術永遠應該是“表達未言遺憾”的通道,而非目的本身。
“人工智能擅長的是‘三生萬物’,而不是‘道生一’?!?/strong>
——秦曉宇,紀錄片導演,作家
在技術狂飆突進的時代,秦曉宇以紀錄片導演的冷峻和作家的熱忱,構建了一套抵抗數字異化的“肉身本體論”。他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當AI在“三生萬物”的維度上無限延伸時,人類反而應在“道生一”的原始創(chuàng)造中確認自身存在。
礦工詩人陳年喜的炸裂詩篇、曹德旺上千小時的影像實錄……這些基于“小數據”的生命體驗,恰恰是算法無法復制的“人文孤本”,也構成了對抗算法同質化的堡壘。
秦導的演講最終指向一個詩意的終極命題:AI或許能模擬萬千情感,卻永遠無法真正“愛”。“AI無愛,然而愛才是最重要的一種情感,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說,‘宇宙紛飛的紙張,都被愛裝訂成一冊’。”
02
踮踮腳眺望未來,
看看AI無法取代的到底是什么?
正如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所分享的,“AI將尋求更多控制權”。在談及生物智能時,辛頓表示,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人類會創(chuàng)造出比人類更智能的Al。
此前,他還在今年參與了《The Diary Of A CEO》播客節(jié)目錄制。當主持人問道“是否會像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造新崗位”時,他回答:“如果AI能做所有腦力勞動,我們還能干什么?”并留下一個觸及靈魂的追問:“AI無法取代的到底是什么?”答案或許藏在那些讓人類之所以為人的特質里:情感的連接、真實的愛與痛、陪伴中的共同成長。
我們將這個命題拋給了三位跨界智者,他們以不同視角勾勒出AI時代的生存圖譜。當技術如提塔利克魚登陸般重塑文明版圖,我們既見證著AI技術的范式革命,也面臨著人文價值的重新確認。
“人類今天的每一次的舉動,都會成為訓練明天人工智能的語料?!?/strong>
——尹燁,華大基因CEO
“AI時代,最重要的是溝通能力,標準化結構化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strong>
——杜蘭,世界數字科學院首席人工智能官
“AI解題是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而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strong>
——王佳梁,超腦AI孵化器發(fā)起人
王佳梁認為,工業(yè)時代的傳統教育邏輯正在被解構:大學文憑加速貶值,90%的工作走向去中心化,AI讓標準化智力勞動變得觸手可及。這場變革的深層意義實則在于解放,當人類不再被異化為工具,“愿力”將取代能力成為核心價值,教育將回歸“生命影響生命”的本質。
AI實踐者杜蘭則聚焦于AI時代不可或缺的人文維度。她指出:“當技術門檻降低,溝通能力、審美判斷和共情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通過分析硅谷領袖的教育背景,她驗證了跨學科素養(yǎng)的價值,強調“完整知識體系”對培養(yǎng)提問能力的關鍵作用。面對AI的沖擊,她提出的解方簡單而深刻:“掌握好運用AI工具的能力,才能走得更快,飛得更高,行得更遠?!?/strong>
技術發(fā)展的悖論在于,它既是文明躍升的催化劑,也是人性考驗的試金石。正如尹燁所言,AI的每個進步都依賴于人類提供的“語料”。這一觀點既揭示了技術發(fā)展的路徑依賴,也暗示了人類在AI時代的責任倫理。在碳硅共生的可能性面前,保持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或是人類區(qū)別于算法的終極優(yōu)勢。
面對Hinton的警示,對話最終指向一個平衡之道:既要擁抱技術帶來的解放潛能,又要守護那些算法無法復制的生命體驗。當審美判斷、共情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成為稀缺資源,人文教育不再是補充,而是文明存續(xù)的基石。在這個意義上,AI時代最珍貴的或許不是我們會創(chuàng)造什么,而是我們選擇成為什么,這正是黑夜給予我們尋找光明的黑色眼睛的深層寓意。
03
回歸當下
技術與現實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科技與人文融合的落地痛點,本質是技術理想與現實局限的沖突。
當ChatGPT能夠撰寫論文、MidJourney可以生成專業(yè)插畫、AlphaFold破解蛋白質結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浮現:在這個專業(yè)技能隨時可能被AI降維打擊的時代,普通人究竟該如何定義自我價值?這不僅關乎個人發(fā)展路徑的選擇,更觸及人類在智能革命中的價值定位。這場關乎未來的論辯,正在重新定義智能時代的生存哲學。
左一:瞻云,生命科學科普作家,知乎新知答主
左二:倪考夢,AIGC中國科普行動發(fā)起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份刊物《WAIC UP!》創(chuàng)刊號作者發(fā)表署名文章《AI革命風暴:如何在GenAl時代追尋自主,成為超級個體》
右一:鄧哲,知名律師,知名辯手
右二:蔣松筠,前科技媒體組撰稿人,B站知識區(qū)博主
【激辯場】
普通人更應該提升專業(yè)技能還是綜合素質?
專業(yè)技能是立足之本,綜合素養(yǎng)更是發(fā)展之翼。AI的崛起確實使許多傳統專業(yè)技能面臨淘汰風險,但高階專業(yè)技能(如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反而因AI工具而增值。那么,人類最后的壁壘是什么?
堅持“觸類旁通”的綜合素質陣營——瞻云、倪考夢
綜合素質陣營認為,達芬奇式的跨界思維才是應對技術迭代的終極策略。倪考夢以“AI音樂創(chuàng)作”的親身體驗證明:當繪畫技能被Midjourney降維打擊時,幸存下來的正是那些無法被量化的綜合審美力。瞻云則認為,當法律條文年年更新、蛋白質結構預測被AlphaFold秒殺,綜合素養(yǎng)才能幫你更好地運用AI,提升未來競爭力。
堅持“極致稀缺”的專業(yè)技能派——蔣松筠、鄧哲
專業(yè)技能派則指出,在細分領域做到AI難以復制的深度,才是普通人的生存之道。脫離具體成就的“綜合素質”如同空中樓閣,可變現的專業(yè)技能才更實在。蔣松筠強調,專業(yè)深度其實很難被AI替代,所謂“綜合”常是“躺平”的借口。鄧哲從普通人視角出發(fā),提出警示:AI是杠桿,專業(yè)技能才是真正的支點。
隨著討論接近尾聲,這場思辨指向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技術加速演進的時代,教育的本質目標究竟是什么?是培養(yǎng)適應現有社會的“工具人”,還是孕育能夠重塑文明的“完整人”?這場辯論沒有給出直接答案,但它成功地將這個叩問植入每個思考者的心中。
【論道場】
如何在技術與人文中尋找新平衡?
論道環(huán)節(jié),幾位嘉賓深入行業(yè)實踐,在技術不斷碰撞現實的抉擇中,分別就大模型的本質、開源的潛能、建筑的哲思、人才的進化與星空的浩瀚中,洞見向內探索的深度與向外延伸的廣度。
《Scaling Law的桎梏和無法嚴謹解釋是否是大模型工業(yè)應用中無解的難題呢?》
——張拳石,上海交通大學長聘副教授
張拳石教授深刻剖析了當前大模型發(fā)展面臨的兩大核心挑戰(zhàn):Scaling Law的局限性及模型決策邏輯的不可解釋性,他指出AI產業(yè)正陷入評測、訓練和推廣的三重困境。
針對這些難題,張教授團隊提出了突破性的“等效與或交互”理論,通過數學方法證明神經網絡決策邏輯可被稀疏符號化解釋,實現了從“黑箱”到“透明化”的理論突破。該理論不僅能精準識別和修復模型表征缺陷,提升訓練效率以突破Scaling Law限制,更為軍事、法律、醫(yī)療等高敏感領域提供了可信AI解決方案。
張教授強調,可解釋性不應被視為性能的約束,而是釋放AI潛力的關鍵,未來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可解釋AI生態(tài)系統,推動AI發(fā)展從“更大”轉向“更深”和“更懂”,最終實現性能與可信度兼?zhèn)涞男乱淮斯ぶ悄堋?/p>
《模型的透明性(transparency)以及為什么我們需要開源》
——王鐵震,Hugging Face工程師
承接張拳石老師的話題,王鐵震首先用“開放式廚房”比喻形象區(qū)分了透明性與可解釋性:前者關注全流程可見性,后者側重決策原因分析。并從模型透明性的獨特視角,通過數據集、動機和知識結構不透明的三個生動案例闡述了開源對構建可信AI的關鍵作用。
他透過同事使用開源模型追溯數據偏差的案例,揭示了閉源模型的數據黑箱問題,并介紹了開源社區(qū)的“opt-out”機制如何保障AI時代的被遺忘權。其次,他警示生成引擎優(yōu)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技術可能導致大模型輸出被商業(yè)動機操控的風險,強調開源工具能提供信息篩選的透明度。
以“楊梅圖像生成”和“老年人口音識別”為例,他指出數據孤島帶來的技術普惠難題,并介紹了國內開源項目如何收集邊緣化數據。王鐵震與張拳石的研究形成互補,通過內部可解釋性與外部透明性,正逐步構建可信AI的雙支柱。
《一位建筑師在AI時代的人文守望》
——宿新寶,建筑師,歷史建筑解碼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份刊物《WAIC UP!》第三期嘉賓,發(fā)表訪談文章《從“青磚彈痕”到“AI審圖”——一位建筑偵探眼中的技術與人文本真》
宿新寶作為城市更新建筑師,超越了技術層面的思考,以“偵探、醫(yī)生、詩人”三重身份詮釋了建筑的人文內核。
他通過雷士德工學院建造之謎等案例,展現了建筑師如何像偵探般解碼歷史痕跡;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空間敘事為例,說明建筑如何超越效果圖實現情感共鳴;并對比現代效率至上的城市規(guī)劃與傳統園林的“曲徑通幽”,反思技術理性對生活本真的侵蝕。
面對AI沖擊,他提出警示:當建筑設計變成“一鍵生成”,承載集體記憶的情感空間將面臨消逝風險。宿新寶呼吁在AI時代重尋“技術與人文的十字路口”,讓技術服務于九千年前巖畫所體現的人類本真追求,而非替代人文價值。
《AI時代的人才替換危機:如何培養(yǎng)不可替代的能力》
——胡可嘉,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人機互動實驗室創(chuàng)始主任,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份刊物《WAIC UP!》創(chuàng)刊號作者,與普華永道中國風險及控制服務市場主管合伙人徐世達共同發(fā)表署名文章《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重塑未來工作的四層框架》
當AI在標準化測試(如GRE、律師考試)中已超越99%的人類表現時,我們是否正面臨一場認知能力的“降維打擊”?數據揭示的替代危機實則暴露了現代教育體系的致命缺陷,我們仍在批量生產擅長“機械認知”的勞動力。
胡可佳通過數據揭示了AI對人才市場的顛覆性影響:高學歷、高薪崗位(如律師、碩士/博士)面臨約30%-50%的替代風險。
她以歷史規(guī)律指出,農業(yè)機械化曾淘汰體力勞動,而AI時代將淘汰低階腦力勞動,催生需深度決策的新職業(yè)。通過兩個案例(穿搭APP重構品牌營銷邏輯、AI“戀愛閨蜜”篩選300萬潛在約會對象),她強調戰(zhàn)略思考比戰(zhàn)術勤奮更重要,唯有將AI作為“腦力杠桿”,才能開辟藍海市場。
《大數據時代天文學中的A.I.》
——李楠,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份刊物《WAIC UP!》創(chuàng)刊號作者,發(fā)表署名文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星”?!髷祿r代天文學的機遇與挑戰(zhàn)》
李楠的分享揭示了天文學在大數據時代面臨的認知革命:當天文望遠鏡每年產生相當于全球互聯網總流量的數據時,傳統研究范式正在被重構。
他提出雙軌解決方案,首先“公眾科學”將宇宙解密游戲化(如"星系迷宮"讓玩家通過塞爾達式闖關分類天體,盲人通過搖滾樂與民謠的旋律差異辨識星系形態(tài)),而AI則作為“高級擬合工具”壓縮海量數據至可計算維度(如用特征向量對比替代低效圖像匹配)。
但真正突破在于構建“人在回路”的協同智能:通過active learning機制,天文學家像教孩童識圖般與AI互動,將人類直覺與機器算力融合為“科學直覺放大器”。這種協同范式最終指向一個更宏大的愿景:打造從觀測到發(fā)現的端到端智能閉環(huán),使人類智慧聚焦于探索“未知的未知”。
04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場內即時思辨,場外深度探討。
知乎學術酒吧「AI 上頭俱樂部」、AI春晚互動區(qū)、通義體驗區(qū)、通往AGI探索站、AI繪畫實驗室、AI4GOOD親水舞臺、AI音樂創(chuàng)作坊、TEDxXuhui Idea Café等場外舞臺,圍繞技術趨勢、行業(yè)洞察、人文思考,同步上演著一輪又一輪專業(yè)而鮮活的交流與求知。
數字藝術與AI創(chuàng)作碰撞出驚艷的火花,人機共創(chuàng)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蕩。思想者們圍坐探討技術倫理,即興詩歌在算法賦能下化作光影藝術,公益項目讓科技的溫度觸手可及……
這是一場開放而充滿智性活力的思想之約,恰如人類與AI共同書寫的進化詩篇。在拓維認知的同時,共同感受智能時代的人文關懷與創(chuàng)新力量,一起仰望技術星空的璀璨光芒,共探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
正如Hinton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那個絕妙比喻:當前人類與 AI 的關系,恰似飼養(yǎng)一只可愛的小虎崽——它長大后可能輕易超越人類。為了生存,要么擺脫它,要么找到永久保護自身的方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