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速慢、費用高一直是民生痛點,提速降費的呼聲由來已久,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網絡提速降費要邁出更大步伐”,并明確三個方向: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大幅降低中小企業(yè)互聯(lián)網專線接入資費;降低國際長途電話費。
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成效顯著
在提速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國移動4G下載速率比3G提升了40倍;有線寬帶光纖到戶均具備100M以上帶寬接入能力。中國電信4G+服務最高下行速率可達300Mbps,移動上網用戶下載速率兩年內提升40倍;光纖平均接入速率達到50Mbps,有線寬帶接入速率兩年內提升3.65倍。中國聯(lián)通4G網絡用戶下載速率達到13.76Mbps,4G+網絡下行峰值速率已全部達到300Mbps;固網平均接入能力從2Mbps提升至100Mbps以上。
在降費方面,2014年到2016年間,中國移動手機流量平均單價累計降幅63.5%。中國電信的移動上網資費從2014年0.12元/MB降到2016年底0.05元/MB;有線寬帶平均單價從2014年4.9元/Mbps下降至2016年0.91元/Mbps。中國聯(lián)通2016年固定寬帶資費較2015年底降幅超過67%;移動上網流量平均資費較2015年底降幅超過48%。
國際電信聯(lián)盟報告顯示,我國移動寬帶預付費手機上網500MB最低價格的絕對值在184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在第36位,相對值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在53位。從排名上看,我國整體資費水平處于全球中低水平陣營。
消費者為何感知不明顯?
然而據(jù)調查,超過70%的用戶認為難以感受提速降費的效果,超過60%的用戶認為運營商“提速降費”力度不足,消費者為何感知不明顯?
一是降費幅度小。具體包括:用戶規(guī)模大導致平均降幅??;降價套餐多針對個別群體推出,普遍用戶尤其老用戶的流量單價上調整不大;單位流量資費雖降低,但用戶使用總量增加,導致總資費變化不大。
二是權利不對等,信息不透明。具體包括:部分業(yè)務存在明顯不合理和霸王條款之嫌,服務限制過多,解釋和提醒不到位;漫游費不取消,特別是國際漫游費用,一直被詬病價格偏高;運營商將共享冒充專享,造成帶寬虛標,承諾的帶寬網速,與用戶實際使用的帶寬網速存在明顯的落差。
運營商如何化壓力為契機?
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雖然“提速降費”已是大勢所趨,但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具體來源包括:一是盈利情況不樂觀。資費下降、“流量不清零”及微信、微博等OTT新服務的沖擊對運營商的利潤造成很大影響。二是上市國企的身份壓力。運營商需要承擔較重的公共基礎建設的任務,每年還要完成國資委的利潤目標制限制,導致運營商在降費幅度上表現(xiàn)謹慎。三是建設成本。運營商維護網絡的建設成本以及建設新網絡的費用很高,成本壓力大。
對于運營商而言,提升用戶的“獲得感”,提速降費工作仍需要更進一步。
首先,優(yōu)化套餐結構。運營商應對不斷增加的海量套餐進行簡化,適當調整套餐的限制條件或準入門檻,提高資費的明確性與透明度。
其次,調整用戶規(guī)模大的資費種類。運營商在下一步調整資費時,應選擇用戶規(guī)模較大的資費種類加以調整,讓更多人感受到切實的便捷和實惠。
此外,技術推進和創(chuàng)新。運營商應通過網絡架構和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網絡速度,降低網絡建設及運維成本,這樣才能達到持續(xù)“提速降費”的目標,同時通過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來實現(xiàn)業(yè)務收入的增加。
從目前來看,提速降費除了需要運營商提升自覺性,主動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技術革新外,還需要政府推出扶持政策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緩解運營商成本壓力,同時引入競爭,擴大開放市場,增強活力。
- 中國聯(lián)通苗守野:預計未來兩三年資本開支相對平穩(wěn)
- 中國信通院:腦機接口已成全球科技競爭新賽道 臨近應用落地窗口期
- 國盾量子2025H1營收大增至1.21億元 凈虧損2379萬元
- 中國聯(lián)通二季度5G網絡用戶凈增968.8萬戶 累計達到2.14億戶
- 中國聯(lián)通2025年上半年營收突破2000億元:凈利潤178億元,同比增長5.1%
- 從洪災搶通到村超狂歡:中國移動用5G-A架起民生“數(shù)字橋梁”
- 華為Wi-Fi 7 Advanced:變“聯(lián)網工具”為“智能體” 開啟智能無線新時代
- 星河動力航天完成谷神星二號多項關鍵地面試驗 首飛進入倒計時
- 亞馬遜柯伊伯計劃再添24顆衛(wèi)星 不到四個月已部署102顆
- 亞馬遜柯伊伯計劃再添24顆衛(wèi)星 不到四個月已部署102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