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消息(岳明)在上周召開的英特爾On技術創(chuàng)新峰會(Intel Innovation),英特爾宣布推出全新的oneAPI 2022工具包、第12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等新品,重申了對開放生態(tài)系統(tǒng)及開發(fā)者的重視。
在峰會期間,英特爾宣布,AT&T由資深的解決方案供應商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支持,將采用英特爾作為其芯片供應商,部署其即將推出的虛擬無線接入網絡,使其能夠靈活地將自動化和類云功能引入其網絡,同時對性能、成本和運行效率進行優(yōu)化。
在傳統(tǒng)電信設備行業(yè)價值鏈中,運營商和設備商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在很多網元中,設備商們也傾向于采用自研專用芯片來構建系統(tǒng)。作為全球運營商網絡轉型的領頭羊,AT&T卻選擇將英特爾作為其芯片供應商,這非常值得業(yè)界關注。
英特爾公司高級首席工程師、物聯(lián)網視頻事業(yè)部全球首席技術官、物聯(lián)網事業(yè)部中國區(qū)首席技術官張宇博士在接受C114采訪時指出,隨著5G時代的到來,網絡連接與垂直行業(yè)業(yè)務需求之間的耦合會更加緊密,固定網絡配置已經無法滿足應用的需求,業(yè)務需要有更靈活高效的網絡解決方案,軟件定義網絡將會成為主流。同時,隨著通用計算平臺算力和性能的不斷提升,也使得基于異構通用的硬件平臺+軟件定義的網絡構建方式成為可能。
軟件定義將成主流
張宇表示,設備制造商之前普遍選用ASIC芯片實現(xiàn)系統(tǒng)構建,主要是出于幾方面原因。首先,通訊協(xié)議相對比較固定;其次,對于性能要求比較單一,比較強調系統(tǒng)轉發(fā)能力。
但在5G時代,網絡與業(yè)務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網絡必須自上而下、從端到端變得可編程,未來將處于一個真正開放的完全可編程的網絡中,開發(fā)者可以自由地以軟件的速度傳輸數(shù)據(jù)。另外,通用計算能力在不增強。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通用芯片在通信設備里也能達到很高的性能了,“用軟件方式去構建通信基礎架構,應該是成為今后的主流。”
張宇指出,越來越多的網絡通訊功能是通過軟件方式來實現(xiàn)的,這就需要對于網絡基礎架構有更靈活的調度和策略。比如在RAN層面,作為運營商最為關注的網元,英特爾推出了vRAN解決方案,賦予5G網絡更高的智能和靈活性,讓網絡更加健壯與聰明。
“通過引入RIC(RAN Intelligent Controller)技術,根據(jù)當前網絡使用情況,可以根據(jù)用戶不同的類別,能夠靈活去調度RAN的資源,來給用戶提供一個客戶定制化的服務。”
全場景AI賦能
張宇認為,通訊網絡中的人工智能有兩種不同的使用場景,一種使用場景是針對網絡資源的更加智能化調配,面向的網絡管理;還有一類使用場景是面向應用,尤其是物聯(lián)網應用,應用處理會放在網絡邊緣,這些場景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和垂直行業(yè)相關的人工智能處理,而不是網絡管理相關的,但是場景都是在通訊網絡的邊緣。
但是不管那一種場景,對英特爾來說都有相應的產品可以支持。“比如說現(xiàn)在利用X86,通過新的指令集不斷擴充對人工智能有更好的支持。通過更強的算力是能夠處理物聯(lián)網垂直行業(yè)的人工智能需求以及電信網絡管理的人工智能的需求,都是可以來進行使用的。”
同時,隨著網絡配置越來越靈活,英特爾推出了智能網卡、IPU以及Tofino以太網可編程交換芯片等專門的硬件設備,可以更好的去處理數(shù)據(jù)包的靈活配置,幫助用戶去靈活高效配置包括RAN在內的端到端的網絡基礎設施。
“從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和下一代至強-D處理器,到全新P4可編程基礎設施處理器(IPU)和交換機,英特爾是唯一一家提供整套硬件和軟件來構建端到端可編程網絡的公司。”
- 中國信通院:腦機接口已成全球科技競爭新賽道 臨近應用落地窗口期
- 國盾量子2025H1營收大增至1.21億元 凈虧損2379萬元
- 中國聯(lián)通二季度5G網絡用戶凈增968.8萬戶 累計達到2.14億戶
- 中國聯(lián)通2025年上半年營收突破2000億元:凈利潤178億元,同比增長5.1%
- 從洪災搶通到村超狂歡:中國移動用5G-A架起民生“數(shù)字橋梁”
- 華為Wi-Fi 7 Advanced:變“聯(lián)網工具”為“智能體” 開啟智能無線新時代
- 星河動力航天完成谷神星二號多項關鍵地面試驗 首飛進入倒計時
- 亞馬遜柯伊伯計劃再添24顆衛(wèi)星 不到四個月已部署102顆
- 亞馬遜柯伊伯計劃再添24顆衛(wèi)星 不到四個月已部署102顆
- Juniper Research:2030年全球網絡API收入將超過80億美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