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媒體今日發(fā)表文章稱, 軟銀要完成410億美元的資產出售計劃,所持阿里巴巴股票是關鍵。在軟銀的“待售資產”名單上,所持阿里巴巴股份肯定排在首位。
就在六周前,軟銀董事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還在吹噓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的價值,并對出售所持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股份的說法不屑一顧。
但如今,形勢驟變。軟銀周一在一份出人意料的聲明中表示,計劃在明年出售至多價值4.5萬億日元(約合410億美元)的資產,以資助一項2萬億日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并償還債務和回購債券。
沒錯,這將是一次大甩賣。本來,孫正義未來幾年最有可能的資金來源是,規(guī)模為1000億美元的“愿景基金”(Vision Fund),但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引發(fā)的全球股市崩盤,以及對共享辦公巨頭WeWork不明智的投資,愿景基金短期內難以為軟銀提供充足的現金。
與此同時,激進股東埃利奧特管理公司(Elliott Management)正敦促軟銀回購股票。另外,從現在到明年年底,軟銀至少要花費1萬億日元進行債券贖回。
因此,軟銀面臨的不是一兩個挑戰(zhàn),而是一連串的挑戰(zhàn)。股票投資者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導致軟銀股價從最近的峰值下跌了45%。
雪上加霜的是,阿里巴巴股價也下跌了21%。當前,軟銀持有阿里巴巴25.2%的股份,其價值較1月中旬至少縮水了330億美元。阿里巴巴不僅是軟銀最大的資產,還是凈利潤和現金流的主要來源。
在軟銀的“待售資產”名單上,所持阿里巴巴股份肯定排在首位。近期,孫正義在“進行成功交易”方面遭遇挑戰(zhàn)。如果“皇冠上的明珠”(指所持阿里巴巴股份)也失去光彩,則將進一步破壞孫正義的投資聲譽。也正是由于阿里巴巴股份做出的巨大貢獻,軟銀顯得非常脆弱,因此這些股票需要出售。
在截至2019年12月31日之前的9個月里,軟銀近50%的稅前凈利潤是與阿里巴巴相關的純賬面利潤,另有1/4來自阿里巴巴去年11月在香港上市時所持股份的重新估值,還有一部分來自螞蟻金服。如果不是這些一次性收益,軟銀的稅前利潤會減少34%。
雖然孫正義曾自豪地指出,阿里巴巴股票享有A+信用評級,去年下半年產生了9000億日元(約合82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但沒有一分錢流向軟銀,盡管軟銀是阿里巴巴的最大單一股東,但阿里巴巴不會派息。
為了將所持阿里巴巴股份貨幣化,軟銀被迫以阿里巴巴股票作為抵押,辦理保證金貸款。去年第四季度,軟銀以阿里巴巴股票為抵押的貸款額增加了44億美元,使得總額超過1萬億日元。
之前,軟銀通過將所持一些公司的股份出售給其愿景基金,成功地籌集了更多現金。但總的來說,其現金流的主要來源一直是不斷利用債券市場,以自己的資產作為抵押品。
憑借所持有的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軟銀可能會再次嘗試利用這種方式。但也有可能的是,隨著全球市場出現過去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拋跌,警惕的債權人可能已經不敢接受更多的股票作為抵押品。
一個有趣的反轉是:軟銀以阿里巴巴股票為抵押的貸款是無追索權的。如果軟銀無法償還債務,或者質押股份的價值下跌,則債權人有一項早期的和解條款,可以讓他們獲得股票所有權。如果形勢緊迫,債權人可能發(fā)出這樣的信息:如果你不出售阿里巴巴股票,我們出售。
但讓問題變得復雜的是:根據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招股書,阿里巴巴有權將軟銀出售所持股份的任何嘗試推遲至多90天。
顯然,這將導致一場高價的“燙手山芋”游戲。債權人不會熱衷于承擔更多軟銀債務,而阿里巴巴董事會肯定也愿批準出售更多股票,特別是在這些股票目前的交易價格低于其香港上市價格的情況下。
如果孫正義想要完成這一融資計劃(4.5萬億日元的資產出售計劃),他可能需要“忍氣吞聲”,至少要放棄部分阿里巴巴股份。當然,他和他的投資者更愿意在股價上漲20%的時候這么做,但現在做,總比股價再跌20%時要好。
- 聚焦新質生產力!2025信息通信儀器儀表產業(yè)技術論壇八月長沙啟幕,共繪測試新未來
- 邊緣計算如何改變商業(yè):關鍵趨勢和優(yōu)勢
- Omdia觀察:機器人成為中國電信運營商重點布局領域
- 馬斯克宣布Grok 4向全球所有用戶免費開放
- 中國移動數智力量:通信保障抗洪峰,5G-A智耀村超
- 國科量子公開一項量子密鑰分發(fā)專利
- 一箭十一星!我國成功發(fā)射吉利星座04組衛(wèi)星
- 海格通信上半年凈利潤大降98.72% 營收下降13.97%
- 富通掉隊:光纖光纜行業(yè)從“五巨頭”進入“四巨頭”時代
- 【上周小結】中國星網 何以狂飆;特朗普將對芯片和半導體征收100%關稅;中國移動上半年業(yè)績出爐;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