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國移動TD-LTE設備新一輪招標將在北京舉行,據業(yè)內人士透露,國產電信設備商有望拿下相當可觀的份額。
這些年來,包括中興和華為在內的國產電信設備商一直都在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如今,無論是在技術實力、標準話語權、專利數量,還是成本控制、市場營銷等諸多方面,中興和華為都已經不遜于任何一家跨國公司,他們只不過收獲了勝利的果實而已。
如今,中國電信運營商市場大局底定,對于中興和華為來說,下一步該做些什么?
“過去的成功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格局是在去年和前年就已經定了。”中興通訊副總裁劉鵬表示,“我們更關注的是三大運營商的未來,我們要做很多新型的技術布局和戰(zhàn)略布局?!?/p>
(圖:中興通訊副總裁劉鵬)
今年春晚期間,超過1.2億電視觀眾搖動了110億次手機,收發(fā)了超過10億次微信紅包,最高峰的那一分鐘搖動了8.1億次。此時,騰訊的數據中心(IDC)經受住了嚴酷的考驗,而中興則是站在騰訊背后的技術支持方之一。
這個數據中心是為騰訊量身定制的,中興為此做了大膽的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中興提供設備和解決方案,廣東聯(lián)通提供廠房和傳輸,數據中心建成之后租給騰訊使用。通過這樣一種創(chuàng)新的模式,騰訊既可以從容應對類似春晚這樣的脈沖式數據洪流,又不用擔心數據中心平時利用率不高的難題。
除了與廣東聯(lián)通的這次成功合作之外,中興還與廣西電信、黑龍江移動等運營商合作建設了多個數據中心,提供給他們的客戶使用。
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數據中心應該是IOE(IBM、ORACLE、EMC)等傳統(tǒng)IT廠商干的活,中興是做基站的CT廠商,怎么也摻和進來了?其實原因并不復雜:未來,電信運營商用于運營的基礎設施將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現在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基礎設施是BBU(基帶處理單元)+RRU(射頻拉遠模塊),而隨著IP架構的普及,將來運營商不再需要BBU,所有的語音和數據業(yè)務都能夠通過空前強大的數據中心來處理。這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在電信運營商這個市場,中興華為面對的主要競爭對手也許不再是愛立信和諾基亞,而是IOE等IT廠商。雙方各有各的優(yōu)勢,鹿死誰手還未可知,但是,中興華為不可不未雨綢繆。
早在前幾年,華為已經在大力發(fā)展用于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存儲、中間件軟件等業(yè)務,中興雖然進入的時間比華為略晚,但是正在迎頭趕上。如今,中興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已經在中信銀行等企業(yè)客戶中部署,即將進入電信運營商市場。
如今,整個電信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電信運營商也正在艱難的轉型之中。中興越來越意識到,如果希望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須時刻站在運營商的身邊,深入到他們的業(yè)務變革當中,幫助他們提升競爭力。
例如,電信運營商一直都在思考,為什么在做飛信等移動互聯(lián)網業(yè)務的時候,始終無法與互聯(lián)網公司的微信競爭?其實,除了思維和營銷模式還沒有轉變過來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電信運營商的IT和網絡架構已經落后于時代,各大系統(tǒng)如同煙囪般林立卻無法打通,從而無法應對業(yè)務需求的變化。這里有一個可以稱得上殘酷的數據:由于具備更先進的IT架構,互聯(lián)網公司上一個新業(yè)務只需要六到七天,而電信運營商卻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怎么跟互聯(lián)網公司競爭?
中興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中興認為,運營商只有加速部署SDN(軟件定義網絡)+NFV(網絡虛擬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如今,中興正在幫助中國移動將其傳輸網絡虛擬化和定制化。此外,中興還在幫助運營商進行業(yè)務虛擬化,開發(fā)融合通信類的產品,與微信抗衡。
當電信運營商加速轉型,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承擔智慧交通、智慧園區(qū)等智慧城市項目的時候,中興也緊跟在運營商的身邊,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業(yè)務的部署。
時刻站在運營商身邊的中興,是不是更值得運營商信賴的中興?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