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有關心電視行業(yè)發(fā)展的人來說,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是國際消費電子展。從OLED到QLED,再到Micro LED,CES絕對是屬于電視大屏表現的絕佳場所。
2017年的CES展會上,我們看到了全球首款薄如壁紙的電視LG W7,從此電視可以用“張”來形容;也被索尼 A1的屏幕聲場技術深深震撼,連連贊嘆“是知識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如今,這兩款具有標桿性意義的電視產品都已經開始售賣。2018年CES將至,電視行業(yè)又將拿出怎樣的表現來驚艷世人?
4K和HDR技術將得到全面普及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高科技的成本越來越低,4K和HDR技術已經成為許多電視的標配,以現有市場產品為例,TCL 55吋 4K HDR電視 D55A620U售價僅為2999元。據市場調查機構WitsView統計,全球4K電視的市場滲透率已達到31.5%,預計2018年,4K、HDR技術將會得到進一步普及,擁有更高的市場份額。
局部背光調節(jié)技術將廣泛運用
局部背光調節(jié)技術可以讓屏幕的不同區(qū)域獨立調亮或調暗,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畫面質量,尤其是對于HDR技術來說更具價值。索尼、三星、TCL等電視品牌擴大了局部背光調節(jié)技術的產品運用范圍。2018年,局部背光調節(jié)技術的運用也將更加普遍。
TCL的國際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最著名的電視品牌之一TCL,其品牌知名度早已在國內家喻戶曉,隨著全球化市場戰(zhàn)略的加速推進,TCL在國際上的聲譽也越來越高。2016年,TCL在美國的電視市場份額僅為2%,今年則增長到了5%。同時,在三星、Vizio、LG、索尼、TCL等五個品牌中,TCL的平均價格也最低,僅為243美元,占盡了價格優(yōu)勢。
OLED電視陣營將更加擴大
雖然三星電視的總市場份額非常龐大,但在新興的OLED電視市場上,LG和索尼可以說占盡了風頭,并且今年LG Display還擴充了OLED電視面板產能,為OLED電視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WitsView調查,2016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約為87萬臺,預計2017年OLED電視的出貨量將達到160萬臺,實現84%的年增長率。
看好OLED電視的并非僅有LG和索尼兩家,松下、創(chuàng)維、康佳、飛利浦等品牌始終在致力于OLED電視的推廣和普及。從顯示面板的發(fā)展趨勢來看,OLED電視將會成為大勢所趨,市場份額將會逐步擴大,尤其是在蘋果推出搭載OLED屏幕的手機之后,更是掀起了一波OLED熱潮。
但就目前的發(fā)展現狀預測,三星、TCL、海信等品牌不會急于推出OLED電視,小米、夏普、Vizio等品牌則極有可能在2018年加持OLED技術。
三星將推出搭載Micro LED技術的電視
QLED是能夠與OLED進行抗衡的少數顯示技術之一,但迫于技術限制,現在市場上流通的QLED電視本質上依然是LCD電視,真正的自發(fā)光QLED量子點電視尚未出現。
三星一直在致力于自發(fā)光QLED量子點電視的研發(fā),但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2-3年內恐難以面世。
最近,Micro LED顯示技術成為電視行業(yè)關注的焦點。據資料顯示,“Micro LED為LED陣列微小化,微縮至長度僅100μm以下,是原本LED的1%,每一個Micro LED可視為一個像素(Pixel),可單獨驅動點亮,當整個模組變小了,亮度、畫質、反應速度都能有更好的提升”。
Micro LED是一種自發(fā)光顯示技術,對比度可以達到無窮大,比OLED屏幕壽命更長,響應速度為奈秒(ns)級別,比OLED的響應速度微秒(μs)還要快。目前已經有三星、LG、夏普、群創(chuàng)、索尼、京東方、華星、友達等面板廠商對Micro LED顯示技術展開了專利布局。
據悉,三星很有可能在2018年CES展會上推出搭載Micro LED技術的電視產品,為電視顯示技術提出新的可能。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